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岭南风摄影 > 人物肖像 > 正文

400多名大学生8年接力为山区老人拍婚纱照5万张照片里的爱情长跑

发布日期:2023/1/30 19:50:54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2-8-20

02:19

92岁的邹世怀与85岁的赵月娥夫妇,终于在去年夏天拍好了人生中第一张特殊的“婚纱照”。说它特殊,是因为妻子年事已高,腿脚不便,实在无法穿下事先准备的婚纱。

“爷爷奶奶,笑一笑,3—2—1!”在湖南韶山湘韶村一户简朴的民居里,抗美援朝老兵邹世怀身着老式军装,佩戴着两枚三等功奖章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依偎在妻子赵月娥身旁。

这对相守70多年的夫妻,在临时搭建的红布背景前,露出残缺的牙齿,笑得格外灿烂,夫妻俩布满皱纹又难掩浮肿的手,始终紧紧地牵在一起。

镜头背后的“摄影师”、00后大学生陈家利很受触动,“爷爷奶奶的笑容打动了在场所有人,暮年爱情不应被遗忘。”

这支摄影小分队,来自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师生自发组织的“圆梦计划”公益实践团队,因为入选刚刚揭晓的“武汉楷模”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从2015年起,每年寒暑假,这个团队都会自带服装和摄影器材,前往农村、社区、敬老院,为老年夫妻补拍一套婚纱照,再将照片一一洗印、装裱,无偿赠予老人,开启了一场记录数以千计爱情长跑故事的接力赛。

定格不该被遗忘的岁月

85后青年教师余进文是“圆梦计划”的创始人。2010年余进文读大学时,爷爷去世了。老人去世后,家人四处翻找却找不到一张像样的照片。无奈之下,一家人只能把身份证上的照片“P”成遗像。

这成为余进文心底埋藏许久的遗憾。

2014年,成为一名大学辅导员的“小余老师”,带领学生申报志愿服务项目时,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为老年人免费拍一张“像样的照片”。

不少老人年轻时,由于条件所限,结婚时也没有机会好好拍个照。从黑白到彩色,从简朴到精致,时代进步了,他们的青春却一去不返。余进文想到,“一张照片或许留不住什么,但至少能定格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岁月。”

婚纱和摄影器材是团队一度“最头痛”的问题。

彼时,恰巧余进文的老同学在武汉开设的一家婚纱摄影公司,因业务转型,便把70多套二手婚纱无偿捐给了他们。不懂摄影技术,便想办法让有经验的同学课后培训;活动经费不足,便在当年6月开办“跳蚤市场”,把闲置的衣物、护肤品、考研资料低价出售……

就这样,27岁的“小余老师”带着自己班上的15名同学,组建起了第一届“圆梦计划”团队。

当一个又一个经历了时光淘沥的爱情故事真切地出现在自己眼前,参与其中的95后和00后大学生看到了爱情与影视剧、小说,甚至身边同龄人的经历不同的模样。

“从前家里穷,结婚时4毛钱一张的照片,都舍不得拍。”任金玉和李珍荣携手于半个多世纪前。那时,任金玉是一名铁道兵。几个月一封的家书,是这对新婚夫妻唯一的交流方式,也成为任金玉在零下40摄氏度的黑龙江铁道队坚持下来的精神动力。

结婚55年来,任金玉和李珍荣一直盼望着能有一张真正的婚纱照。

2022年7月,“圆梦计划”团队前往河北省平山县,为这两位老人拍摄婚纱照。镜头里,李珍荣身披红色婚纱,笑靥如花。任金玉左手挽着妻子,用弯曲的右手对着镜头敬起了军礼。那一刻,时间的齿轮仿佛回到了1968年的春天。

湖北黄梅的赵新国、黎鸾姣夫妇1974年结婚时,两斤糖果便是全部的彩礼。

2019年暑期实践时,时任黄梅分队队长的张涛一进入赵新国家中,映入眼帘是理疗床、吸氧机、血压仪、轮椅,和一沓沓记满黎鸾姣各项身体指标的A4纸。原来,1984年,黎鸾姣因劳累患上类风湿,后来又不幸中风。

了解情况后,团队一行十几人总想多干点什么。道具组整理衣物,摄影组布景调光,化妆组为老人洁面修饰,文字组在一旁采访记录……看似呈现的只是一套照片,背后大伙足足忙活了一上午。

十几天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校办公室收到了一封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民政局寄来的感谢信。赵新国在信中专门写道:“(他们)关怀备至,悉心照顾,擦汗梳头,使我老伴感动得流泪。”

大学生理解了什么叫“天长地久”

2022年是陈政燃陪“圆梦计划”走过的第五个年头。大学毕业后,他依然牵挂着这支队伍。他说,“圆梦计划”不仅圆了老年人的梦,也让年轻的大学生看到了“天长地久的爱情”。

总队长李立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身边不少同学对情侣之间的亲密关系感到迷茫。

有人急于脱单,便在社交软件盲目跟风,发布“表白墙”,后来发现,通过新鲜感维系的爱情“转瞬即逝”;有人苦于异地的奔波,在升学就业等人生关头始终打不破“异地即分手”的“魔咒”;还有人沉醉于偶像剧里的“爱情鸡汤”,动辄花费上万元替对方埋单,把恋爱视为投资和炫耀……形形色色的世界中,许多年轻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港湾。

2021年夏天在江西景德镇看到的一幕,让实践队队员庄孟月久久不能忘怀。

一位老人年事已高,不能久站。尽管同学们努力压缩时间,加快进度,老人还是难掩身体的疲惫。庄孟月感觉到,爷爷已经很不舒服。一旁的妻子问道:“你还站得住站不住?”爷爷摆了摆手,笑着说:“放心,我还有力气跟你拍照。”

庄孟月发现,身边不少同学对待爱情,“就像打游戏,永远期待着闯下一关”。见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她觉得,有的快乐终归是短暂的,不妨培养一段“慢一点”的感情,两个人走得长久,或许才是“更有意义的幸福”。

当时间的刻度拉长到40年、50年,甚至70年,这群年轻人看到了“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懂得了“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20岁出头的李洪柱,是大桥底下的第一批轮船司机长。也是在那一年,他和妻子熊三姑一见钟情,迈入婚姻殿堂。

“我最高兴的,就是当年在武汉长江大桥上遇见了她。”李洪柱一边说着,一边望向正在化妆的妻子,眼神驻留。

熊三姑换好了婚纱,李洪柱像孩童一般笑着,直呼:“好看,好看!”

见证爱情,也找到人生伴侣

25岁的“老队长”耿圆平就是在这里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2018年暑期,耿圆平和卢瑶同为“圆梦计划”的一员,分赴湖北咸宁、黄冈为老人拍照。他们在实践中相知、相恋,也发现了彼此“在爱情观上的契合”。

耿圆平清晰记得,4年前到乡下拍照时,一位老奶奶专门骑上代步车,把正在农田里忙活的老伴接了回来。爷爷起初还有些嗔怪,“地里的活儿这么忙,把我喊回来干啥?”

了解孩子们的来意后,爷爷虽然嘴上说着不在意,却难掩内心的激动。镜头前,两位老人凝望着对方,眼角闪着泪光。耿圆平还记得,拍摄完成后,爷爷双手紧紧捧着照片,端详了许久。

耿圆平说,这对老人把稀松平常的日子,过成了理想中的模样。这让他和卢瑶萌生了对爱情的向往。他们明白了,从“爱情”走向“家庭”,不仅需要轰轰烈烈的誓言,更需要彼此的投入、包容和信任。

2022年8月20日,这对相恋5年的年轻人,做出了“两个成年人的慎重决定”——正式订婚,准备迈入婚姻殿堂。他们的爱情宣言,是“始于心动,终于白首”。

胡浩是耿圆平上一届的队长,他和妻子同样因“圆梦计划”而相识。在他们此前的人生规划中,从未想过在不到30岁的年纪结婚。

胡浩说,正是在见证暮年爱情的过程中,自己收获了爱的勇气,“遇到对的人,就要勇敢地走下去”。2022年7月,他们正式领证结婚。

看见爱情,也看见爱情里的生活。

大三学生陈子烨一度感觉,长大之后,自己对于隔代的亲情,总有一些隔膜。直到2022年暑假,陈子烨和“圆梦计划”江西九江分队的队员们一起,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拍下了他们人生第一组婚纱照,这才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谈话间,陈子烨第一次知道了十几年前外公在外婆生病时的承诺,“我愿意把我的器官移植到你身上,哪怕我少活十年”;第一次知道了爷爷陪奶奶一起,三赴上海治疗,“不信邪”地战胜疾病考验。

她感受到,长辈的爱情和人生慢慢开始真切地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

镜头里的“老年爱情故事”,并不总是皆大欢喜,也不乏难言的泪水。

2022年暑假,“圆梦计划”韶山分队的队员们,在韶山团市委和映山红志愿者协会的帮助下,驱车穿梭在一个个山村。

当来到刘德明、沈爱兰夫妇家中时,这些大多在城里长大的大学生,对眼前的一幕感到震惊:这是一间半山腰上搭起来的“趴趴屋”,墨绿色木质窗户早已缺失了大半,用两块木板、几根木棍前后补了两层,斑驳的红砖层层堆叠,垒得并不整齐。看到孩子们过来,88岁的刘德明坐在杂草丛生的院子里,静静地笑着。

刘德明是一名从抗美援朝战场上退伍的老兵。由于在战场上负伤,加之年事已高,他的神志已经模糊,语言沟通也不再顺畅。沈爱兰说,几十年来,他慢慢忘记了很多事情,但唯一不变的就是爱笑。“他喜欢人多,看到人多他就很开心”。

1959年,刘德明退伍后经媒人介绍,与沈爱兰相识。刘德明比沈爱兰大7岁,怕沈爱兰嫌弃,相亲时,他特意把自己说小了4岁。沈爱兰回忆道:“我们的恋爱很简单,父母说可以就可以”。

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只有24元的彩礼,“吃饱饭都是问题”。婚后,刘德明在农机站打米、磨面、弹棉花,沈爱兰则在家里种地。两人就这样相伴走过63年。

镜头前,刘德明换上了崭新的军装,佩戴着一枚褪色的军功章。沈爱兰穿着胸前绣凤的秀禾服,戴起新娘头饰,眼泪顺着满是皱纹的眼角不自觉地流了下来。而身旁的刘德明,一直笑着。

7月的韶山,白天平均气温达35摄氏度。十几天的拍摄结束,实践队里“每个人都黑了一圈”,但他们认准了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没有一个人喊累。

看着两位老人拍婚纱照的一幕,站在镜头背后的李菲,眼泪“差点儿没忍住”。

在00后大学生李菲的记忆中,自己鲜少接触过相伴几十年的夫妻。她注意到,不少年轻人在恋爱、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点儿“小风小浪”,总喜欢吐槽“不会再爱了”,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

加入团队两年来,李菲见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老年爱情”——有人在战争烽火中守望,有人在自然灾害前挺立,有人平平淡淡厮守一生……在那些“并不太平”的日子里,他们以一种近乎执念的爱,坚守着、生活着。

李菲开始“相信爱情”了。她觉得,真正相爱的人,决不会因为“小风小浪”而分开。

“圆梦计划”团队一场爱的接力

如果说爱情是“一辈子的长跑”,8年来,这支团队则以一种朴素的方式,跑着一场关于爱情故事的接力。

“圆梦计划”团队自2015年成立以来,共拍摄了5万余张照片,为1400多位老人拍摄了婚纱照和个人艺术照,圆了650余对老龄夫妇的婚纱梦,举办了5场婚纱摄影展,记录汇编了近1000位老人的爱情故事。

刚成立时,“圆梦计划”不过是个十几人的小团队,到现在已有10支分队,400余名成员,总志愿服务时长超8万个小时。8年来,团队已在武汉、红安、景德镇、重庆、林州、宜昌等全国30个地区开展了活动。

这群年轻人,不只向老人“学爱情”,也“学奋斗的人生”。

2021年7月16日,“圆梦计

[1] [2] 下一页

最新人物肖像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